品格教育/不同年齡的孩子,該如何教?
常聽到做父母的說:「孩子還小,哪懂得這個道理,就別為難孩子了。」但事實是否真是如此?到底孩子幾歲才算「長大」、才可以講道理?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從出生後就邁入持續發展的歷程,而促進發展變化有兩個要素:一是成熟,指個人生物方面的發展有一定的過程;二是學習,透過學習歷程與經驗,使我們在思想與行為上產生較為長久的改變。比如說要成為一個體操選手,除了在身體上要發展成熟外,還要接受教導與不斷的練習才能達成。因為成熟不是一個絕對的時間,所以應該說每個個體都時時在發展中,也都有所處階段應該學習的事物。
因此,當我們談品德教育時,同樣也可以思考這兩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孩子道德發展的關鍵條件——認知發展的階段,成熟到什麼階段,然後再根據成熟的條件,思考如何創造理想學習的環境與經驗,來促成所希望看到的改變。
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的道德發展論給了我們一些啟示。他將兒童的道德判斷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無律階段(約五歲以前):行為只是感官動作的自然反應或反射,而沒有道德意識。第二是他律階段(約五∼十歲):多以做了一件事或行為的具體後果來判斷或決定行為的是非善惡,此時會片面尊重成人的權威。第三為自律階段(約十歲以後):多以行為的動機為善惡判斷的根據,逐步邁向成熟。
父母在了解了孩子的道德認知概念發展階段後,就可以針對不同階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期許與教育方式。以下分就三個階段的道德教育原則進行進一步的說明。
無律階段
無律階段的學齡前孩子,在道德判斷上常容易受到情緒上或周遭人的影響,也不具備思辨的能力。只要是自己覺得有興趣的,或成人認為是好的,就認為是好的。一般而言,教育無律期孩子的道德價值觀,需要多一些的引導與約束。
他律階段
他律階段的孩子在道德行為的決定上,往往受到行為之後的結果支配。做完以後結果是好的,就認為是對的;反之,就認為是不對的。也由於邏輯思考能力尚未發展出來,對抽象道德概念的認識並不清楚,並且常常無法堅持下去。同儕的關係已開始增加,與他人密切互動。而在教育他律期孩子的道德價值觀時,可善用獎勵懲罰、提示因果關係及透過同儕互動,來塑造合宜的行為。
自律階段
在自律階段的孩子,對於道德規範已開始有認知上估算與修正的能力,也會選擇性地接受環境對他們的要求。並能從行為的動機來判斷行為的好壞,邁入道德規範較成熟之階段。
因此,教育自律期的孩子則可著重自治,鼓勵運用逐漸發展出來的道德推理能力,去探討行為是否恰當。
上述這些建議雖是就認知發展階段而提出,但也不必然有絕對的分野。主要是因為孩子本身發展的遲速有個別差異,而後天和環境互動的經驗也有不同。
最後要提醒所有父母的是,道德價值常是在父母子女的交互作用中,透過微妙的方式默默傳遞,如何有效讓價值內化,父母本身對此類價值的體悟常是關鍵。但無論如何,孩子在家庭裡受到的教導,不管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都比在學校或社會中所受的多,也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雖然現今社會生活型態教養子女有「外包化」的現象,各種學習佔滿了孩子的時間,但身為父母更應提醒自己在孩子的成長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席,尤其不要讓孩子的品德教養輸在起跑點。
~麻豆國小輔導室與您一起關心寶貝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