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467
:::

2-1 品格教育/不同年齡的孩子,該如何教?

品格教育/不同年齡的孩子,該如何教?

  • 天下雜誌 親子教育出版
  • 作者:孫台鼎(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 原文出處:親子天下教育專刊《教出品格力》

       常聽到做父母的說:「孩子還小,哪懂得這個道理,就別為難孩子了。」但事實是否真是如此?到底孩子幾歲才算「長大」、才可以講道理?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從出生後就邁入持續發展的歷程,而促進發展變化有兩個要素:一是成熟,指個人生物方面的發展有一定的過程;二是學習,透過學習歷程與經驗,使我們在思想與行為上產生較為長久的改變。比如說要成為一個體操選手,除了在身體上要發展成熟外,還要接受教導與不斷的練習才能達成。因為成熟不是一個絕對的時間,所以應該說每個個體都時時在發展中,也都有所處階段應該學習的事物。

      因此,當我們談品德教育時,同樣也可以思考這兩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孩子道德發展的關鍵條件——認知發展的階段,成熟到什麼階段,然後再根據成熟的條件,思考如何創造理想學習的環境與經驗,來促成所希望看到的改變。

      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的道德發展論給了我們一些啟示。他將兒童的道德判斷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無律階段(約五歲以前):行為只是感官動作的自然反應或反射,而沒有道德意識。第二是他律階段(約五十歲):多以做了一件事或行為的具體後果來判斷或決定行為的是非善惡,此時會片面尊重成人的權威。第三為自律階段(約十歲以後):多以行為的動機為善惡判斷的根據,逐步邁向成熟。

      父母在了解了孩子的道德認知概念發展階段後,就可以針對不同階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期許與教育方式。以下分就三個階段的道德教育原則進行進一步的說明。

無律階段

      無律階段的學齡前孩子,在道德判斷上常容易受到情緒上或周遭人的影響,也不具備思辨的能力。只要是自己覺得有興趣的,或成人認為是好的,就認為是好的。一般而言,教育無律期孩子的道德價值觀,需要多一些的引導與約束。

  • 給父母的建議:
  • 在此階段的孩子因為不具備辨別對、錯的能力,父母要明確清楚的告訴孩子在某一環境裡適當的行為是什麼,並要求孩子表現出來。如:脫下的衣服該放在哪裡(整潔),不可隨意摘公園的花(公德心)。
  • :在孩子沒有自主判斷的能力下,最易受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影響。因此父母應將希望孩子養成的品格,在生活裡示範給他看
  • 因為孩子無法辨別在生活中哪些是父母想要他們學習的,哪些不是,所以往往對父母的行為照單全收。因此父母要特別留意日常非語言行為,是否有和對孩子的期望相牴觸者,如適當控制自己憤怒的情緒。這些潛在的負面影響有時會超過父母的想像。
  • :ㄧ般對有品德的人的認定,是著眼在其道德行為而非道德知識。因此此階段的孩子在認知發展上雖尚未成熟,可能不解行動背後的意義,但道德的行動是在任何人生階段都不該缺席的,所以還是要在可塑性高的此階段,指引孩子在適當的時間、地方,做適當的事情。

他律階段

      他律階段的孩子在道德行為的決定上,往往受到行為之後的結果支配。做完以後結果是好的,就認為是對的;反之,就認為是不對的。也由於邏輯思考能力尚未發展出來,對抽象道德概念的認識並不清楚,並且常常無法堅持下去。同儕的關係已開始增加,與他人密切互動。而在教育他律期孩子的道德價值觀時,可善用獎勵懲罰、提示因果關係及透過同儕互動,來塑造合宜的行為。

  • 給父母的建議:
  • :因為孩子的行為常受到行為結果的影響,所以父母可善用「行為改變技術」中的不同策略,將「鼓勵」、「獎賞」與希望塑造的行為做緊密聯結;「處罰」、「隔離」等與不當的行為做緊密的聯結,帶領孩子逐步行動出合乎品德的行為。如完成作業時給予多一些休閒時間,未完成時剝奪休閒的時間(負責)。
  • :同儕往往生活在一起,其影響不容小覷。建議父母在適當的時候邀請孩子的朋友到家裡來,在同儕互動中帶入適當的品格議題。如餐桌禮節、房間整潔、或進退應對的禮貌等。
  • :由於此階段孩子思考能力的限制,意志不堅定,也缺乏自制力,經常受到環境改變的影響,因此需要父母在不同的場景中,持續提醒好的行為,才能逐步產生「學習遷移」的效果。如在電梯中、社區、路上遇到長輩,均可提醒孩子注意禮貌。

自律階段

      在自律階段的孩子,對於道德規範已開始有認知上估算與修正的能力,也會選擇性地接受環境對他們的要求。並能從行為的動機來判斷行為的好壞,邁入道德規範較成熟之階段。

      因此,教育自律期的孩子則可著重自治,鼓勵運用逐漸發展出來的道德推理能力,去探討行為是否恰當。

  • 給父母的建議:
  • :有別於在無律階段的「不知而行」,在此階段的孩子已逐漸發展出抽象的思考能力,可以對道德行為進行思辨討論。因此父母可以嘗試與孩子就生活中發生的事件進行對話。通常經過思辨過程所建立的道德價值觀與行為,亦即「知而後行」,在日後面對阻礙挑戰時,也會更禁得起考驗。
  • :此階段孩子的道德行為已非全由父母告知而行,因此父母可與孩子討論各種不同的可能,協助選擇做出決定在探索的過程或錯誤的嘗試中,逐步培養孩子反省檢討的能力與負責的態度,去面對未來人生中的道德議題。
  • :在此階段的孩子,情感上已開始漸漸獨立,欲脫離原來對父母的倚賴,但生活裡他所認同的人依然對孩子有重大的影響。因此父母可以協助孩子尋找生活裡的典範。在孩子所欣賞的學長姊、同學、老師、影視歌星身上去發掘可貴的特質、態度。如某同學協助班際競賽所呈現的負責、熱心的態度、某歌星在舞台上出色表現背後的敬業、堅持、熱情等態度。

      上述這些建議雖是就認知發展階段而提出,但也不必然有絕對的分野。主要是因為孩子本身發展的遲速有個別差異,而後天和環境互動的經驗也有不同。

      最後要提醒所有父母的是,道德價值常是在父母子女的交互作用中,透過微妙的方式默默傳遞,如何有效讓價值內化,父母本身對此類價值的體悟常是關鍵。但無論如何,孩子在家庭裡受到的教導,不管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都比在學校或社會中所受的多,也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雖然現今社會生活型態教養子女有「外包化」的現象,各種學習佔滿了孩子的時間,但身為父母更應提醒自己在孩子的成長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席,尤其不要讓孩子的品德教養輸在起跑點。

 

~麻豆國小輔導室與您一起關心寶貝們~


:::

相關網站導覽

[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