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402
:::

淺談「學習共同體」在學甲國小之發展歷程

舊文章 / 2014-05-05 / 點閱數: 1026

台南市學甲國小校長林炳宏

 

回想, 103 年 1 月 21 日個人依教育局規定參加台南市新營區新進國小舉辦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說明會時,曾從多位報告者的經驗分享中發現三點疑問。

首先,為什麼試辦學校開始執行時都有嚴重的困難度?再者,為什麼有些學校試辦一年後就不再繼續辦理?又為什麼,教師必須在苦盡之後才能享受其甘來?難道就沒有其他更陽光、更正向的方式來取代教師專業發展的無奈與悲情?

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可從 102 年 12 月 20 日本人接受本校教務處姜主任的「學習共同體」專題訪談中找到契機。

 

一、 學習共同體在本校的組織與發展

 

問題一:您是在怎樣的背景和動機下加入個案學校的學習共同體組織?

 

回應:這幾年教育部一直在推一個案子叫做「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動機非常好,目的是要讓老師專業提升。雖然一再強調這是一種形成性的評鑑,可是卻沒有辦法去除老師對教育部以形成性評鑑為因,到總結性評鑑為果的疑慮。

於是,教育界便有「教師專業發展社群」的概念出現,而,學甲國小便是先跳過評鑑,從教師專業發展社群做起,老師們在期末發表與分享時,有許多老師跟著感動掉淚,因為這時,老師們彼此了解,知道大家真的很用心在學校和教學工作。

後來,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學習的革命」這本書出版,學習社群發現這是能真正解決教育現場困境的好方法,就毅然而然向教育部申請專案來執行,並一直奉為圭臬。

而,努力必須做紀錄,必須要有團隊。所以,我們有一個社群在 FB 上面形成,現在的主要介面由教務處姜主任來建構,目前成員非常多,有很多志同道合的老師在這個區塊互相加油打氣和勉勵,是知識和經驗上分享的很好平台。

 

問題二:您在個案學校的學習共同體組織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請說明原因。

 

回應:我所扮演的角色是行政部門的部分,要做的就是讓大家肯定它,而且不斷去做。因為實施的過程中一定會有挫折,一定會遇到瓶頸,在行政部門就要不斷給老師加油打氣,同時給予更多的支援,讓大家覺得自己並不孤單。

在 FB 的部分我也是成員之一,大家的努力讓我相當感動,所以,不時在上面按個讚,像本校雯娣老師受邀請回到她前一所服務的學校經驗分享,我就在上面寫著:「讚!真是讚!是學甲的好樣。」記得,李老師剛到學甲時自信心並不是很具足,可是後來不但自己產生了自信,也願意跟別人分享,這對老師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成長。在工作坊中,我所知道的很有限,所以就盡量給讚美,用讚美的方式來進行。

同時,我也擔任議課的主持人,記得在上次議課和歐用生教授互動,我試著把所有參與人員(不論內觀或外觀)連結,引導大家暢所欲言,不斷去感受與欣賞,欣賞每一位老師的努力,更進一步關懷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瞭解其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協助他們做更有效的學習。每次的議課都是教學相長,老師們不但是教學者,也是學習者,教學與學習已不斷融會貫通,交融在一塊。

 

問題三:個案學校或其他單位曾提供您哪些經費或支援服務?又使用於哪方面?

 

回應:實施學習共同體不需要花太多的費用,以教育投資來說,這是最少的投資,卻能產生最大產值的方式。 101 年 11 月我們主動向教育部申請學習的革命專案計畫,六萬元的執行經費讓我們能到台北市萬華區萬大國小跟曾振富校長學習,並聘請歐用生博士擔任指導教授為組織進行增能。

除了這個以外,我們更結合臺南市教育產業工會的資源,在 102 年 9 月 27 日辦理全市公開觀課,地點就在學甲國小,由本校五位老師來進行公開觀課及議課,過程中有將近三百位的校長、主任,甚至外縣市的老師來觀摩學習。特別令我們感動的是,每個班級只有二十幾位學生,可是在教室內觀摩學習的人員卻將近五十位左右,所以隔天中華日報用將近半個版面來報導,強調老師們為了學習成長把學甲國小的教室都擠爆了,在教師節的前夕,這是非常正向的。

 

二、 建構學校成為學習共同體的策略與方法

 

問題四:您在參與個案學校學習共同體歷程中有無排斥心理或障礙困境?

 

回應:我在推行學習共同體的過程中發現,沒有什麼事情是一路順遂的。在剛推行的時候,老師對這個也很陌生,尤其平時工作繁重、壓力大,難免會產生疑慮。我們則不斷和老師溝通,說明這是幫老師教學更輕鬆、更有效率的方式,當然,老師不是一下就能接受,這是漫長努力的過程。

我們有一個基本條件,那就是學甲國小是一個友善的學校環境,平時老師跟同事間互相關懷、互相包容,所以老師對行政是有信心的,相信行政會幫大家爭取權益,甚至比自己能想到的更多。先有了這種互信的基礎關係,我們才進行試辦。

剛開始則從少部分的老師和少部分的班級進行,慢慢地產生發酵,有的老師看到了,便自動參與過來。所以,首先,我們不去強迫,再好的事情強迫都會有怨,凡事從試辦開始,等到老師願意主動加入,這時你想推,都推他不走,因為這是對他有幫助,是好的事情,慢慢由局部,由點、線、面來發展,才是可長、可久的方式。第二,學習共同體要改變的除了教師自己外,還包含學生及家長部分。所以,除了老師的教學心態要改變,學生的角色扮演也要進行轉換。

以往,學生大都為被動學習者,老師給多少東西,能吸收多少算多少,可是在「學習金字塔」理論,發現講述型的學習,學生吸收的效益非常微薄,只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這麼少的成果,老師卻要花很多的努力,那是不對等的。

所以,我們試著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要開始為他的學習負責任,透過學習資料蒐集及「心智圖」建構來進行咀嚼,老師則負責引導,引導學生把咀嚼過的東西彼此擦撞出火花,讓學生覺得學到是有用的知識,而不是片段、局部的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找到成就感,找到學習的快樂。

尤其,學習共同體具有「跳躍學習」的部分,這對學生幫助很大,以前被否定的學生在這裡可以找到快樂;以前因為過度學習但又不敢表現太突出,以致被壓抑的學生也開始找回他的成就感;乖乖牌的學生則透過跟其他同學共同學習產生「擴散效益」,所以,這是一種通贏策略。

不過,家長部分是我們需要再努力的,我們將嘗試由小部分的家長開始慢慢去擴散、去影響,讓其他家長願意來關心學校,一起進行學習。至於跟他校老師分享,我們則不斷在進行,因為,外行看熱鬧,內行看的才是門道,很多老師知道它好,但是好在哪裡卻說不出來;有些老師說學甲國小努力的成果他們看到了,可是比較細節的部份,又很難描述得非常清楚。

所以,爾後我們將建立起一些數據、一些個案或改變的成果,讓其他老師對學習共同體更加有興趣、更有信心。這些成果,我們也會進行整理,在學甲不只備課、觀課和議課,甚至還做「統課」,就是把這些學習過程統合整理,那就可以變成傳承,變成可以推廣,這也是個案學校要進行努力的地方。

補充:學生的區塊,我們一般把班級學生分成三個部分,後面的三分之一在以前的教學方式是被放棄掉的;最前面的三分之一以往是被壓抑的,因為,其實以前老師也不希望太多的與眾不同;只有在中間的三分之一是乖乖牌,是老師願意去努力的區塊。現在老師透過實施學習共同體,後面的三分之一找回他的信心,前面的三分之一找回他的興趣,中間的三分之一找回他學習的延展性,他可以向後面的三分之一學習及跟前面的三分之一學習,學習的寬度就變成無限可能。所以,我說學習共同體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通贏策略。

 

問題五:如有排斥心理或障礙困境,您所採取的因應措施為何?

 

回應:剛剛說過,沒有什麼事情可以百分之百順遂。所以遇到困境,我們採用的方式是「溝通」。溝通一般分為內部和外部,也分做正式和非正式,我們有正式場合的溝通,像週三教師進修,就會做教師專業發展社群發表或各種課程教學分享。實施學習共同體的時候,前面的備課有溝通的機會,中間的觀課和後面的議課也都有溝通的機會。在這裡,老師會發現不是自己單打獨鬥,大家都在為如何更有效教學而共同努力。

另外,還有非正式溝通,我們透過同事間彼此的關心和互動,甚至在辦公室喝個茶、聊個天的過程當中,會談到教學、行政及活動計畫,在這裡的溝通會比正式更有效,所以在個案學校溝通無所不在。

溝通之後便不會有猜疑,「猜」對學校會產生很大殺傷力,很多事情坐下來說清楚、講明白,我們將知道彼此是互相關懷,彼此之間是互相支援、協助的,這個信賴關係讓學習共同體擁有無限發展的可能。

補充:所謂內、外是比較性的區分。站在行政角度看,校園內是內部,校園外是外部,要進行溝通;行政本身是內部,老師們是外部,也要做溝通。如果以行政自己本身來說,對自己是內部溝通,對其他則是外部溝通。

所以,「溝通」在個案學校無所不在,內外是混和在一起的,因為角色不同,觀點就不同,觀點不同,產生的結果也會不同,所以我們不斷進行「角色互換」,讓團隊每一個成員很清楚、很明白,我們過去做了什麼,現在做什麼及未來要做什麼。將來,我們還會把社區家長納入團隊家族,那麼社區家長又成為我們的內部了。

 

問題六:個案學校實施學習共同體授業研究之具體作法為何?

 

回應:學校在經營學習共同體這個區塊,要有一點點的壓力和非常多的鼓勵。鼓勵在本校無所不在,而一點點的壓力則是慢慢的、漸進式的形成。

老師們知道我今天看了別人的公開觀課,將來也許我會成為主角,所以在過程中會努力學習,因為即將成為主角,所以會把要做的事情融會貫通,那學習的效果便會最好。要成為主角,那就是一點點小小的壓力,不過我們也會看狀況,不會過度強迫,當時機成熟時,就會讓大家來做做看。

本學期我們做了四次公開觀課,每次都有三至五位同仁參與,在下學期也會辦理成果發表會,發表會可以讓老師看到別人努力的過程,經過省思回饋,慢慢找出一種屬於他自己的學習共同體。每一個人都不一樣,所以沒有絕對的模式,也因為沒有絕對,所以我們在做無限可能的產出。

我們的老師非常可愛,一直在挑戰不可能的任務。佐藤學教授是專家,他認為學習共同體在低年級比較不容易實施,我們低年級老師便跳出來試看袂(試看看),挑戰不容易實施的原因在哪邊,有沒有方法的可能性。

另外,佐藤學教授認為學習共同體是寧靜的教學革命,不需要太多的資訊器材進行融入,擔心影響教學主體及本質,這一觀點,我們還是要進行挑戰。如果資訊融進來是加分,學習效果是可以倍增,為何不可?難道一定要「鐘擺效應」,全部要資訊化或全部不要資訊化,中間難道沒有平衡點的可能性?

所以,個案學校跟別的學校在推廣上不太一樣,就是把資訊融進來了。適度的融入,讓老師有資訊的助益,但沒有資訊的阻礙,這也是我們不斷開放心胸,不斷思考的成果,我們不敢把握絕對正確,但是我們會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

同樣的,所有老師也要走出自己獨特性的學習共同體,因為,每一個人都不同,大原則不變,方法可以修,也可以改。唯有找到自己最適合的方式,哪種東西別人搶不走也沒辦法取代,那是屬於個人獨特性的部分,更屬於自己的班級。自己的班級跟別人的班級不一樣,你找到的方法對你的學生將產生最大的助益,這也是我們不斷努力經營的目的。

補充: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找出平衡點,不是「要與不要」,不是「對或不對」,中間一定存在很多的可能。為了對自己產生意義,所以我們希望要有共通性;但是更需要獨特性,一點點的獨特性,可以讓老師願意持續不斷的做下去。所以,我們不斷在尋找屬於自己個別化、獨特性的學習共同體。

 

三、 本校學習共同體的實施成效與分享

 

問題七:您參與個案學校學習共同體組織的學習成效為何?

 

回應:我不敢說成效,我們只是在做正確的事,然後不斷的去做,甚至在做的過程中樂於分享。一路走來也有一年多的時間,這期間老師們透過閱讀書籍、親身參與,產生對自己教學上的幫助或者是學生學習上的幫助,這種親身的感受,我們試著去跟別的老師分享,讓別人也願意來做,這是一種「發酵作用」,讓整個臺南市的老師都想來試試看,甚至於全國的老師也都可以來試試看。

我們也將提出了一些數據,提出一些成果,即使只是一個被放棄學生小小的轉變,我們都認為非常可貴,因為,救了這個孩子就救了這個家庭,也救了這個社會上某一個區塊,如果大家都有這種觀念,效果就非常可觀。

所以,學習共同體永遠沒有完成的一天,因為教育是不斷努力的過程,成效則在過程中不斷地累積。希望這樣的努力真正對孩子有所幫助,除了對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產生助益,更能對這個家庭、這個社會及國家產生幫助,甚至讓整個台灣不只是在外顯行為的表現,還有內在的部分,真正把質的部分作提升。或許,這個理想和目標太過遙遠,但是有一天它終會達到。

補充:我強調的不只是外顯,更在乎內在,唯有整體提升,才是真正的辦教育。

 

問題八:您認為個案學校推動學習共同體有哪些需再加強或改進的地方?

 

回應:我覺得本校需要加強改進的地方很多。完美並不存在,但是,我們不斷在追求完美,所謂的完美,則是為了學生而追求。

首先是老師的心態部分,其實大部分老師都願意來參與,但是還是有少部分老師對於自己的自信心尚未具足,這是我們要努力的地方。我們將給予足夠的安全感,給予關懷和協助,慢慢做嘗試,讓大家知道為何而做,甚至去感受做了之後所產生的好處,等到真正體會便會持續不斷去做,而不是像以前教學觀摩一樣,觀摩完之後,試問所有參與者,還要不要這麼做,大家則都不願意,因為太累了。這是最少的付出,但是卻能產生最大的效益的方式。

我們要做的事還很多,過程還很遙遠,永遠沒有截止的一天。所以,這不能夠急,很多改變來自於點點滴滴,一絲一毫慢慢累積,百年樹人工作也不會一下子爆發出很大的效果,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只是找對方向,做有意義的事;做對的事情,不斷的去做,假以時日我們會發覺周遭的班級、學校、家庭、社會、國家慢慢都有正向的影響和改變,這需要時間。

佐藤學教授在日本實施三十年,前十年並沒有很好的成果,但持之以恆,這成果不但改變了日本,甚至世界各個國家。因為有日本的成效,所以大家願意這麼做,同樣的因為有學甲國小的努力,希望讓每位學甲的老師願意來做,甚至讓臺南市大部分的老師願意來做。

所以,我們有一份豪氣,也不斷在培養學生這樣的豪氣,那就是要對自己產生自信心,建構學甲國小成為臺南市的濱之鄉,甚至台灣的濱之鄉。濱之鄉小學是日本學習共同體的發源地,而個案學校也將會成為臺南市學習共同體的發源地,這是可行的。我們將持續不斷的努力、不斷去做,而且永遠不放棄,相信終會有成功的一天。

補充:「習慣」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從前老師習慣尋找某種教學模式,如果發現效果不錯,便會奉為圭臬,進而變為習慣。這習慣要改變並不容易,可是當順利改變之後,則形成另外一個習慣,那又不容易改變了。

我們試著導引老師們勇於嘗試,以信任、開放的態度來做改變,當大家發現學習共同體的好處,便會成為另外一個好習慣,且不容易被動搖與改變。同樣的習慣,結果的差異性卻很大,因為,唯有讓老師去感同身受,才能發現它的意義與價值。

 

問題九:您對於其他學校或縣市在推動學習共同體有何建議?

 

回應: 927 公開觀課當天有好幾位校長問我,為什麼很多事情在他們學校推不動,老師們不斷抗拒,不願意共同參與,到底我們學校的同仁是怎麼一回事,要如何讓大家願意做?

我則告訴這些校長,首先行政領導者要做一些改變,改變要從外部開始,比如從學校的建築、環境、設備和氣氛進行改變。第二是內部行事作風也要改變,要用接納與包容來面對,讓老師們彼此關心,互相支援。而,當外部和內部建構好了,就是時機成熟的時候,不管我們推動什麼事情,大家都會願意接受。

因為老師們知道試看看無妨,即使失敗、不適應也沒關係,沒有什麼損失。這個願意試試看,就是所有成功的起點,因為試過之後,慢慢感同身受,去了解、去發現它的優點,就可以形成個人的習慣,甚至可以開放心態跟別人分享。

所以,對其他學校我建議千萬不要勉強,多帶老師們去走走、去看看,試著把好的資源引進來;也不要強迫,先做局部嘗試,由同儕之間互相影響,慢慢地拓展,終有一天學校會改變,會不一樣。

所以,第一件事就是「不要急」。第二是「不要停」,不要有困難時就不去做,當你不去做就永遠留在原點;當你跨出第一步後,可能會有第二步、第三步,慢慢就會形成改變,所以第一步很重要。

校長們可以試著做看看,如果只是看到外在的部分,就不能深入去了解;除了文章、書本的閱讀,更要帶著教師與同仁去感受,然後產生自發性,由內而外,從最基層的動心起念開始。

台灣老師的素質很棒,但是產出的效能跟本身的能力卻是不對等的,老師們表現的只是冰山一角,尚有很多傑出的能力要引導出來,讓其願意投入,願意付出,必須先找到「意義」,讓老師找到教書的意義,願意努力付出的意義。

所以,第一「不要急」,第二「不要停」,第三則是「不要己」。不要自己一個人,自己一個會孤單,我們都需要夥伴,需要團隊,需要有很多關心的人,這就是「學習共同體」。

不要只有自己,自己會孤單,自己會對學習過程產生徬徨,我們如果有很多好朋友,我們就會發現吾道不孤必有鄰,有很多夥伴老師和學校行政同仁,大家要能互相關心,這是長遠的道路。

「不要急,不要停、不要己」,這是給其他學校建議的「三不政策」,其實是希望大家容易記憶,在這個區塊能夠去了解,為了一個好的模式,願意去做、去感受,甚至為它產生改變,這也是個案學校目前正在做或未來要做的事情。

補充:「三不政策」就是不要急、不要停、不要己。另外,個案學校的學習共同體尚有一個關鍵,因為剛好有一個行政同仁姜主任在進修研究所的學位,他把這樣的課程跟論文結合在一起,積極投入與奉獻,這樣努力的過程非常辛苦,但卻非常有價值。

或許,別的學校沒有姜主任這樣一個人物存在,但是我相信每一個學校都有優秀的同仁,我們要把他找出來,他便可以化身千萬,只要我們找出來,讓他對學習共同體產生興趣、產生意義、產生價值,便會願意為它而不斷努力。

期望,其他學校的教育夥伴都能為它發聲,都能成為這樣一個角色,為它努力而終身不悔。

 

四、 學習共同體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共存與共榮

 

依據本市教育局 103.3.27 公告及最新數據資料顯示, 103 學年度已經提出申請辦理「教師專業評鑑」的國中小共有 241 所,佔全市 271 所國中小的 89%,將近九成;若單就國小部分計算,全市 209 所國小中則有 198 所參加,參加率達 94%。綜觀各校申請的動機,不論是主動或被動,不管是出自學校教師自願或是無奈,在在說明這已是一項政策的貫徹與發展趨勢,不容置疑。

曾有人將學習共同體歸納為「性善論」,一切相信,相信教材、相信老師、相信學生,相信教育的自主性與存在價值;又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歸納為「性惡論」,不相信老師的「循循善誘」與「殷殷教誨」可以「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更不相信「百年樹人」的教育工作,可以讓教師在最少的限制下,循序漸進、逐步完成。

「學習共同體」是一種教學方法、理念與態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則是一種教育制度、規範與作為,兩者間難道真的「南轅北轍」無法相融?關於這一點,本校也要進行挑戰。

試問,身高 172 公分是否比體重 72 公斤更棒?兩種本質不同卻又相關的概念,如何比較差異。但是,我們卻又不能否認,這樣的組合八成是一個美好的體型。所以,我認為兩者應該是「魚幫水、水幫魚」,彼此相輔相成的兩種個體。

先前的訪談記錄曾提到,要實施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或教育制度前要先「找對方向」與「建構意義」。所以,歸納上兩種模式都在談「學習」,學習共同體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著力於學生的學習困境與改變;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則以教師為學習主體,強調老師的能力審核與教學歷程資料呈現。兩種模式,都期望「學習者」在一番努力後,能獲得學習的自信與快樂。

這學期,本校教師自發性提出要申請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這樣的動心起念,立刻對原本實施一年多的「學習共同體」成員造成衝擊,在多次教育專業論辯中,逐漸浮現出這兩種模式的不足之處。譬如:學習共同體是否應建立「教學歷程檔案」?是否可以另外研擬一套,令家長信任的「教師專業認證」機制?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是否能修改評鑑機制,將教師分級改為「門檻制」,如同進修制度中的博、碩士,是肯定、是榮耀,但彼此並不排擠。

 

五、 代結語

 

其實,學習共同體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這兩種模式在實施上都適合「三不政策」,就是不要急、不要停、不要己。教育要整體提升,絕對可以找到「通贏」的平衡點。所以,在教育現場我們透過兩者的「行動研究」,將以「學習共同體」為本,尋找屬於台南市教師的專業養成與認證機制,也就是專屬於台南市教師個別化、獨特性的「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的核心概念是「尊重」,因為尊重,所以我們「信任」,信任老師、信任學生、信任家長,並相信他們能做得到、做得好。

學甲國小是一個友善的校園環境,我們以「讚美」來進行「溝通」;以「信任」來培養「責任」。我們已經準備好了,現在就只缺「你、妳」的一起參與!

與台北市萬大國小曾振富校長合影

:::

Google網站翻譯 (google translate)

行動 QR Code

https%3A%2F%2Fschoolweb.tn.edu.tw%2F%7Esjaes_www%2Fmodules%2Ftadnews%2Fpage.php%3Fncsn%3D20%26nsn%3D36
:::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