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大同國小學童科技護溪 解密竹溪水質為環境發聲 中華日報 報導
南市大同學生科技水質檢驗守護竹溪生態環境 台灣時報 報導
府城小學生科技檢測護竹溪 喜見水質改善、魚鳥類生態豐富了 自由時報 報導
台南市東區大同國小學生科技護溪 竹溪水質解密為環境發聲 聯合新聞網
南市大同水質守門員 踏查竹溪測溶氧量 (國語日報)
「哇!竹溪的水變乾淨了!」臺南市東區大同國小的六年級學生,最近化身為小小水質守門員,走出教室,走訪社區竹溪,不僅深入觀察竹溪的生態環境,更運用科技工具進行水質檢測,為守護家園的河川盡一份心力。
竹溪,這條穿梭於臺南舊城區的荒野型河川,經過政府整治後,已搖身一變成為美麗的景點。師生實地觀察後發現,除了靠近林森路排水箱涵處有少許臭味外,其餘之處明顯感受到水質的清澈及生態環境的改變;但學生更想知道:「竹溪溪水經過水質淨化場後,水質有符合標準嗎?溪水更適合生物生活嗎?生態系統更健康嗎?」而學生們一連串的疑問,正是啟動行動力的源頭。所以學校安排學生到竹溪水淨場參觀,了解竹溪水質淨化原理,並取得汙水進流水及到竹溪溪水的樣本進行檢測分析,了解PH、溶氧量、電導度、水溫的變化,發現汙水透過水質淨化場的處理,讓水中的溶氧量從不到2 ppm的數值,大幅提升至5.8 ppm,提升了水中的溶氧量,營造生物更友善的生存環境。
東區大同師生透過參與「教育部數位學習學校推動計畫」,讓學生們藉由計畫的資源,運用先進的科技設備進行水質檢測,不僅學習了水質檢測的相關知識,並實際操作水質檢測設備及APP,即時檢測出水質數據,同時培養了科學探究的精神。蔡同學分享他的檢測心得:「透過這次的實地的踏查,更深刻體會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透過大家一同維護水資源,才能讓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多數同學分享:「竹溪生態豐富,在竹溪裡發現吳郭魚、線鱧、大肚魚、斑龜等悠游其中,白鷺鷥、紅冠水雞等鳥類也在岸邊覓食,雀榕上更聚集了許多亞洲輝椋鳥」,踏查過程展現學生的好奇心、觀察力與學習力。
東區大同國小李素珍校長表示:「希冀透過問題探究活動,讓學生們從小能結合「生活觀察」、「理解」、「歸納」的能力,建構學生的「知識」、「能力」、「態度」,培養學生在不同情境中運用所學的能力,使他們具備隨時帶著走的能力」;更透過科技的輔助,讓學生們更方便地記錄及分享其觀察結果,並激發探究精神。期待未來能有更多人加入我們的行列,共同守護我們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