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甚麼是茲卡病毒(Zika virus)?
A:茲卡病毒是一種蚊媒病毒,屬黃病毒類型,1947年首次在非洲國家烏干達的猴子體內發現,因地點為茲卡森林而得名。過去在中非、東南亞等地,都有人類感染病例,但情況不如今次嚴重。
Q:茲卡病毒怎樣傳播?
A:茲卡病毒主要經埃及斑蚊叮咬人類而傳播,白線斑蚊等其他蚊子亦被視為可能的病媒。此外,病毒也能經性行為及母嬰感染,過去更曾有疑似經輸血感染的案例。
Q:感染茲卡病毒有什麼症狀?
A:典型症狀包括輕微發燒、出現皮疹、關節疼痛或結膜炎等。有間接證據顯示,若孕婦感染,可能導致胎兒罹患先天性小頭畸形症,腦部比正常尺寸小。小頭畸形症嬰兒,會出現嚴重的神經及智能缺陷等,甚至會夭折。
Q:潛伏期有多長?
A:人類被帶病毒蚊子叮咬後,約在2至7天後開始發病,有時潛伏期可長達12天。
Q:茲卡病毒有疫苗可預防嗎?
A:茲卡病毒目前沒有預防疫苗,現在多國正著手研發。若要進一步認證並提供公眾使用,至少需要10多年,而小頭畸形症更是不治之症。
Q:目前有哪裡受到影響?
A:美洲有20多國出現茲卡病毒病例,中、南美洲為重災區,包括破萬宗病例的巴西及哥倫比亞,美國及加拿大出現多宗疫區傳入的個案;歐洲方面,英國、瑞士、丹麥、芬蘭、西班牙、葡萄牙等也有疫區傳入個案;亞洲方面,台灣早前一名由泰國入境的勞工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