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an example of a HTML caption with a link.
:::
教務處 黃雅貴 - 母語日宣導 | 2020-03-06 | 點閱數: 700

口罩的臺語是「喙罨」(tshuì-am)

那麼臺灣人是啥物時陣開始掛「喙罨」防病毒的呢?

其實「挂喙罨」這件事,不難猜到是從日治時期開始。「喙罨」日文為「マスク 」(ma-su-k,英文的 mask) ,日本殖民臺灣時深受臺灣濕熱環境所引發的疫病所苦,後藤新平擔任臺灣行政長官時,便極力推動臺灣公共衛生與醫療,像是下水道系統。

《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中, 1935 年、 1941 年臺北、高雄都曾出流行性腦膜炎,由於流腦是透過飛沬傳染,因此日本政府便透過海報、報導、警察大人等管道宣導若週遭有流腦的患者,就必須配戴口罩,以防止病毒蔓延。像是宜蘭郡警察課為防止流腦,規定宜蘭座(戲院)的業者,必須發放口罩給所有入場者,在場內必須要強制配戴,如果沒有配戴者,還會被強制離場。

至於日本時代各種口罩的材質,跟現在大家因為口罩荒而興趣的自製口罩潮,其口罩的變化度不遑多讓。想知道更多的內容嗎?花一點時間讀讀這篇文章吧!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mask-wearing-tw/?fbclid=IwAR2Yj89w--BpvNpIaegwxCnb2b9xjOmww6OCgpZ8Blvbu9SqFd1gF0-BB7g#_ftn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