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662
  • slider image 660
  • slider image 650
  • slider image 659
  • slider image 656
  • slider image 657
  • slider image 649
  • slider image 654
  • slider image 653
  • slider image 652
  • slider image 655
  • slider image 651
  • slider image 645
  • slider image 639
:::
訪客 - 本校最新消息 | 2013-05-10 | 點閱數: 736
壹、目標
一、透過互動劇場《彩虹橋》的演出,使學童有機會參與戲劇演出活動,增進其對表演藝術的認識,俾培育臺南藝文欣賞人口,並建立北門地區學校為文化局藝文資訊站。
二、藉由觀賞《彩虹橋》的戲劇展演,期參與者能夠了解與體會,沒有文字的原住民,於日治時代面對外來殖民統治者的教育政策,是如何衝擊著他們的傳統文化與價值;進而能感受在現代化的腳步中,原住民處境的難題。
三、舉辦與《彩虹橋》演出內容相關的教師研習活動,增進教師對此活動的認識,有助教師於演出後進行後續教學的追蹤活動與學生學習單的指引。
 
貳、計劃內容
一、               教師戲劇研習
()時間:20135-6
()教師研習規劃
   1、與校長有約:515日上午9時至10時,針對《彩虹橋》演出,舉行演出活動內容說明會。
   2、教師戲劇研習:認識互動劇場—教習劇場(theatre-in-education,TIE)演出
      (1)時間: 6 月 5 日週三下午 13:30-16:30 (給予教師研習進修 3 小時)
      (2)協辦單位:台南市教師輔導團
      (3)授課講師:許瑞芳(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助理教授)與助教 2 人
      (4)研習內容:
        戲劇遊戲、靜象劇場(image theatre)、坐針氈(hot seating)、教習劇場介紹
       《彩虹橋》演出內容介紹、泰雅歌舞教唱,及教師手冊與學習單說明
二、《彩虹橋》演出
()演出時間與地點
時間:2013912—14日,10:00&14:00 (共六場)
地點:蕭壠文化園區 A14
()合作單位
    演出團隊: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阿伯樂劇團
    協辦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中小學表演藝術輔導團、各參與國小
()形式與內容說明
1演出形式
教習劇場(Theare-in-Education, 簡稱T.I.E)
教習劇場發源於60年代的英國,主要目標是讓人們透過劇場經驗來進行各種議題的「學習」,而非在教導人們如何去欣賞戲劇,或者是傳授任何的劇場技術。教習劇場是透過「專業」劇團所策劃的「一套節目」中,演出對象通常是以一個班級或某一團體,人數多在3060人之間,以達互動之效。節目中由「演教員」(actor-teacter)傳達劇情中一個精確的「兩難問題」,再透過基本的工作技巧,如戲劇遊戲(games)、靜像劇面(image theatre)、論壇劇場(forum)、坐針氈(hot-seating)、面臨抉擇的角色等等,引導劇中觀眾可以自然地在戲劇進行間與角色互動,提出他們的問題、化解他們的疑難,甚至做出他們的決定;期觀眾不是只坐著觀看,而是能參與劇中的事件,引發自覺性的行動力。
 
2內容簡介
《彩虹橋》演出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主要對象所編寫,但內容亦極適合闔家觀賞。故事以臺灣日治時期原住民生活為背景,企圖探討此時期原住民面對傳統與現代化所帶來的衝擊,透過劇中主角瓦歷斯和比穗依(Pisuy)、巴度(Batu)與莎韻(Sayun)等孩童角色的互動,來說明殖民政府所施行的種種「教化」政策對原住民的影響;同時透過強調泰雅傳統精神的父親比浩(Pihaw)的諄諄教誨,與重視部落進步的教育所老師瓦旦(Watan)的循循善誘,來闡述處在時代洪流轉變中的孩童,其內心的衝突與無助;期許經由故事的演繹與互動策略的安排,來引起參與者的同理心,進而能體會與瞭解那時代原住民處境的為難。而為了吸引學童的注意力,在歷史描繪的敘述中夾以多元豐富的形式,如泰雅歌舞的場面安排、修學旅行片段中「多媒體影片」與演員肢體的穿插演出,及「射日故事」光影戲的呈現等,以作為嚴肅主題的軟性調劑。
 
3、情節大綱
 
  序場:打招呼與迎賓歌舞教唱
  引導者帶領參與者學習幾個演出中會出現的泰雅語字詞,及教唱泰雅「迎賓歌」與舞蹈。
  目的:活絡情境,建立泰雅氛圍。
第一場:一起讀書
瓦歷斯、巴度、比穗依、莎韻四位泰雅孩童在遊戲中討論到族人紋面、打獵的習俗,自小接受日本教育的比穗依,有著和其他人不同的看法;瓦歷斯傳達家人對日本人強迫遷居山腰,有強烈的反感。
目的:透過這一場戲中瓦歷斯與比穗依的談話,引導員提出一些與「家」及「自主權」有關的問題和參與者進行討論,藉以引發參與者對所居地自主權議題的思考。
第二場:修學旅行
日治時期的「理番政策」,強調透過「修學旅行」(校外參觀教學活動)來強化原住民對現代文明的嚮往。 1935 年,總督府為了慶祝日人治台四十週年,特別盛大舉行『始政四十年博覽會』,瓦歷斯等四位泰雅孩童,因而有機會在「修學旅行」中恭逢其盛地參觀了博覽會,在「番屋」展覽區前,因平地孩童的譏笑,引來巴度等人的不愉快,而引發衝突。
目的:藉由人物靜像,來討論種族歧視所引發的衝突,及現代文明的都會景象對原住民的影響。
第三場:紋面 I
瓦歷斯與巴度正在練習把玩竹槍枝,遇到出門拔野菜的比穗依,三人因討論因對狩獵、紋面有不同意見,巴度譏諷比穗依是「日本小鬼」,小孩間因而有了爭執。
 目的:藉著三個小孩對傳統文化的不同觀點來討論時代變遷對傳統文化的衝擊,並藉由與「角色對談」的機會,參與者自由選擇與誰對談,繞繞角色,進行更為深入的談話,以更瞭解人物角色的處境,增進觀眾與「戲」的親密關係。
第四場:獵人精神
比浩跟兒子瓦歷斯在檢視獵槍,為即將到來的狩獵活動作準備,比浩藉此機會跟兒子分享何謂「獵人精神」,並引述泰雅族射日英雄的故事來加深泰雅文化中的傳承精神。部落裡的教師兼巡察瓦旦來訪,他帶來藥包給瓦歷斯上山備用,為比浩諷刺為不懂 gaga 精神,遺失祖靈信仰,兩人間更對族人邁向現代化與傳統的維護有極為不同的理念,彼此起了很大的爭執。
目的:引導員由舞台上人物的定格畫面,和觀眾討論角色間彼此的關係,並進一步討論族人面對異族統治所帶來的現代文明的衝擊。
第五場:紋面 II
比浩帶領的狩獵團成功回來了,族人們一同喝酒跳舞慶祝,比浩宣布即將帶瓦歷斯去紋面,此舉引來瓦旦的反對;瓦歷斯處於老師與父親之間的拉鋸戰之中,他應該做什麼選擇?
目的:透過瓦歷斯的角色「坐針氈」,與觀眾的提問與討論,可以進一步探索部落族人面對傳統與現代文明的衝擊。並藉由最後的直線價值觀選邊站活動,讓參與者化身為瓦歷斯直接選擇要靠近父親,或者老師的建議,身歷其境當時部落族人的難題。
4、 角色    
瓦歷斯Walis:泰雅族男孩,11歲左右。
  Batu :泰雅族男孩,12歲左右。
  Pihaw:瓦歷斯的父親,年約38歲,紋面。
比穗依Pisuy:日本名字雅子,泰雅族女孩,11歲左右。
  Watan:日本名字松木,年約33歲,比穗依的父親,師範學校畢業,現為部落裡的教師兼巡察。
  Sayun:比穗依的鄰居,約13歲。
童甲、童乙:漢人兒童
5演出時間:90分鐘
 
2013蕭壠文化園區互動劇場《彩虹橋》活動
教師工作坊
一、                時間:2013 年 6 月 5 日 (三) 13:30-16:30
二、                地點:蕭壠文化園區A14 館(台南市佳里區六安里六安 130 號)
三、                講師:許瑞芳(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助理教授)
四、                名額:40 名(額滿為止)
五、                活動內容:

時間
 課程單元
        課 程 內 容
   課程目標
13:30-14:00
暖身
 
1 、填補空間、漫步、打招呼
2 、吸引、拒斥
3 、手掌牽引
4 、獨立動作
5 、靜像練習:單人、雙人、多人
 
活動筋骨
認識彼此
熟悉空間
了解靜像
14:00-15:00
彩虹橋
1 、彩虹橋故事 5 分
2 、故事分段,分組做靜像/流動畫面練習 10 分
3 、分組流動畫面呈現 10 分
4 、教師入戲 20 分
(詢問觀眾想和劇中哪個角色講話)
5 、選邊站 10 分
 
認識「靜像」與「教師入戲」
15:00-15:15
休息
吃點心、逛園區
◎休息、提神
◎聯絡感情
15:15-15:40
綜合討論I
1 、    〈彩虹橋〉教學活動分享
2 、    解說「教師入戲」、「坐針氈」、「選邊站」
認識「教師入戲」、「坐針氈」、「選邊站」等戲劇策略
15:40-16:00
簡介
《彩虹橋》演出
1 、    簡介TiE
2 、    《彩虹橋》故事背景與演出內容說明
了解《彩虹橋》演出形式
16:00-16:20
教師手冊
說明
1 、    教師手冊內容簡介
2 、    前置作業與學習單說明
 
16:20-16:30
綜合討論II
 
 

 
:::

文件與表格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4年09月12日 00時12分
42
空氣質量令人滿意,基本無空氣污染
各類人群可正常活動

公開徵信專區

搜尋